“道”這個字很有意思。上面兩個點,好像人的眼睛;下面一道橫,象征有擔當?shù)募绨?再加一個“自”,合成了有引領意義的“首”;又加上偏旁“辶”,表示運動。祖先對這個字的設計,正暗合了老子對“道”的描述——“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”“天地之始,萬物之母”——走到哪里都以它為首,所以稱作“道”。學習經濟學,就應當努力去鉆研領會其中的“道”,爭取一通百通。
經濟學里有哪些“道”呢?試以三例為釋。
(一) 稀 缺
經濟的英文Economy,起源于希臘語。“oikos”意為家庭,“nomos”意為秩序,指向的就是對稀缺資源的管理。稀缺是家庭、人類的經濟行為乃至國家治理、國際關系的最基本約束條件,簡直就是“經濟學帝國主義”的基石。如果不是因為稀缺,就不需要成本收益核算;如果不是因為稀缺,就不會有生活壓力帶來的失眠;如果不是因為稀缺,更不可能發(fā)生戰(zhàn)爭這種搶奪資源、重新分配的極端形式。
稀缺還是道德的先決條件。人類的欲望是無窮的,但不幸的是,用來滿足欲望的資源卻是稀缺的。所以道德的一個基本功能在于約束欲望、適應稀缺。在西方,經濟學最早就是屬于道德哲學的一個分支;在東方,儒學倡導的“仁”的經濟學解釋就是:只要二人在一起,就得遵守相應的道德規(guī)范,不遵守的人無疑會被群體拋棄。在稀缺的前提控制下,人們不得不從天然的“利己之心”產生道德的“利人之行”,形成合理分工、合作共贏的團隊精神,從中實現(xiàn)個人利益最大化。
稀缺看似人類生存的“負條件”,但是人類的智慧將它一步步化為了“正能量”。經濟發(fā)展史顯示,資源的天然有限性與資源的無限需求之間的矛盾并沒有帶來災難,相反帶來了巨大的商機。恰恰由于稀缺,才會促使企業(yè)采用新的技術、新的生產流程、新的管理方法;才會促使政府思考如何改進制度,實現(xiàn)資源配置方式的科學化、高效化,加速推動創(chuàng)新發(fā)展,讓世界發(fā)生日新月異的變化,也讓我們看到人類的無比偉大。
進一步看,能夠打破稀缺的經濟行為,就是一片商機的藍海。最典型的是新的科技發(fā)明。比如,互聯(lián)網企業(yè)飛速發(fā)展,這歸功于虛擬世界的無限數(shù)字資源,不再有實體世界物質供給的那種稀缺性。當然,這也相對形成了需求的稀缺。于是各種吸粉、吸流量、吸眼球、吸點擊率的迫切訴求,正在進一步加快供給的變革,讓信息社會在新技術、新模式、新創(chuàng)意的推動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(fā)展起來,給青年人的創(chuàng)業(yè)選擇提供了無限可能。
(二) 平 衡
著名的“拉弗曲線”并不是嚴肅的經濟學家精心研究的結果。1974年,在華盛頓一家餐館里,美國南加州商學院教授阿瑟·拉弗為了說服總統(tǒng)助理切尼,使其明白只有通過減稅才能讓美國擺脫“滯脹”的困境,即興在餐巾紙上畫了一條簡單的拋物線,又被戲稱為“餐桌曲線”。它表明,稅率從零起步,慢慢上升,開始稅收自然是增長的;當?shù)竭_某一點時,經濟活動開始受阻,稅收開始下降;當稅率為百分之百時(即全部收入上繳政府),全部社會生產將因無利可圖而停止,政府收益反而降為零。
拉弗曲線非常簡單,卻非常有力。尋找平衡的那個“點”,是這個分析工具的功能。而其本質,卻在無意中撥響了“大道中庸”的琴弦。
不偏之謂“中”,不易之謂“庸”;不偏不倚、折中調和就是“中庸”。在經濟領域,依靠價格實現(xiàn)供給需求平衡、依靠利率實現(xiàn)風險收益平衡、依靠匯率實現(xiàn)國際收支平衡……平衡,是經濟治理決策的普遍追求,但又必須有兩個“極”的存在,才會形成張力、實現(xiàn)平衡。
拉弗曲線問世僅僅50余年,其中蘊含的思想,卻和中華傳統(tǒng)文明同聲相和。它是古老中庸之道與現(xiàn)代經濟理論的最精妙轉換。經濟治理中,“治”在于把握重大平衡,“理”在于規(guī)范發(fā)展秩序。比如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,要遵循市場規(guī)律,政府“放手”而不“甩手”,才能彌補市場失靈,管好市場管不了、管不好的事情。比如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,二者都要抓,主次要分明,當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結構性問題,就要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。比如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,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,發(fā)展是為了把“蛋糕”做大,為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奠定物質基礎。實現(xiàn)“更高質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續(xù)”的發(fā)展,哪一個也不能少。
擴展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,思考判斷某個問題,必須糅合兩極的主張,找到各自的合理性部分,才能得到比較中肯的結論?,F(xiàn)在互聯(lián)網像一個大“集市”,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其認知的權利和能力,而每個人的個性、視野、角度又是不同的,要說出現(xiàn)某種“極”的性格、主張、選擇,也是自然的。而事情的發(fā)展既會產生必要的張力,也會在合力中讓評價者或決策者的結論基本保持在中庸的軌道上,實現(xiàn)相關各方利益的平衡。
(三) 成 本
生產經營活動必須耗費一定的資源、貨幣、時間,這就是成本。這只是個籠統(tǒng)的概念。對我們的人生有啟迪價值的,是由此引申出的三個成本概念。
一是機會成本。維基百科對其定義是:去肯德基點餐時,要在可樂與果汁中作出選擇,最終你點了一杯果汁,付出的機會成本就是可樂。由于資源、金錢、時間的稀缺性,為了得到一個喜歡的東西,必須放棄其他喜歡的東西。這個原理告訴我們,人永遠不能貪婪地占有全部;在作出每一個行為抉擇之前,都要認真判斷它是在浪費資源、時間,還是將創(chuàng)造出新的價值;根據拋出的硬幣正面作出了選擇,就永遠不會知道硬幣背面所指引的未來的樣子。那些明取舍、知進退、戒貪心、立常心的寓言,都是以機會成本為原料熬出的“心靈雞湯”。
二是沉沒成本。已經發(fā)生、不可收回的支出,如資源、時間、金錢、精力等,稱為“沉沒成本”。在商業(yè)核算中,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,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。在生活中也是一樣,處處都有沉沒成本的陷阱。比如花50元看場電影,看了一半發(fā)現(xiàn)是爛片,想走卻又舍不得票錢,于是再付出1個小時的時間成本;工作了幾年,發(fā)現(xiàn)這一工作并不適合自己,想走卻放不下熬出來的職位和積攢下來的人脈;和伴侶相處日久、累覺不愛,想走卻又難以割舍多年的付出,于是湊合著過完往后余生……一個印第安故事講道,年輕人準備離開部落出去闖蕩,酋長說:“送你兩句話,但現(xiàn)在只說第一句,不要怕。”多年后,年輕人已是滿面風霜,回到部落后酋長說:“現(xiàn)在可以告訴你第二句話了,不要悔。”人生既然不可能幸運到沒有沉沒成本,那就不要讓過去綁架未來,時刻告訴自己一聲:不要怕、不要悔、邁開腿、向前追。
三是邊際成本。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的生產而帶來的總成本增量,就是邊際成本。如果產品的邊際成本越來越低、甚至趨向于零,那么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地增加了。比如一個熱門軟件,總的設計開發(fā)成本是固定的,使用的人越多,成本就攤得越薄,企業(yè)獲利就越大。在企業(yè)家和投資家那里,決策依據往往偏重于對邊際成本的判斷;在普通人這里,它教導我們如何以今天的奮斗攤薄今后的成本,累在當下,才能更好地活在未來。每一個人都要常常問自己,現(xiàn)在做的事情,有沒有對未來產生持續(xù)久遠的影響?如果沒有,我們可能正在浪費寶貴的時間,哪怕每天都看上去忙碌無比。如果是有,那么我們就應該無怨無悔、勇往直前。
新聞發(fā)布平臺 |科極網 |環(huán)球周刊網 |中國創(chuàng)投網 |教體產業(yè)網 |中國商界網 |互聯(lián)快報網 |萬能百科 |薄荷網 |資訊_時尚網 |連州財經網 |劇情啦 |5元服裝包郵 |中華網河南 |網購省錢平臺 |海淘返利 |太平洋裝修網 |勵普網校 |九十三度白茶網 |商標注冊 |專利申請 |啟哈號 |速挖投訴平臺 |深度財經網 |深圳熱線 |財報網 |財報網 |財報網 |咕嚕財經 |太原熱線 |電路維修 |防水補漏 |水管維修 |墻面翻修 |舊房維修 |參考經濟網 |中原網視臺 |財經產業(yè)網 |全球經濟網 |消費導報網 |外貿網 |重播網 |國際財經網 |星島中文網 |上甲期貨社區(qū) |品牌推廣 |名律網 |項目大全 |整形資訊 |整形新聞 |美麗網 |佳人網 |稅法網 |法務網 |法律服務 |法律咨詢 |慢友幫資訊 |媒體采購網 |聚焦網 |參考網
亞洲資本網 版權所有
Copyright © 2011-2020 資本網 All Rights Reserved. 聯(lián)系網站:55 16 53 8 @qq.com